• 32.00 KB
  • 2023-12-06 06:30:03 发布

4.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西铁国际 张建民 第一、教材分析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四单元。 教材编排上,本课承接着前两课对自然科学的介绍,从探索者的角度入手,侧重于“如何做”的教育。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也弘扬了科学精神,也能启发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的贯彻《课程标准》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的理念和要求。 第二、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①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简单科普文章的能力;②文中虽然涉及了没学过的物理学知识,但那些不是学习重点,而且文下注释也较详细,不会给文章理解带来太大的困难。 能力储备: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接受信息渠道多元、知识面广;但阅历尚浅,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的思考,因此对文中两件事表面下所蕴含的理性的东西理解较难的。 第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课标要求、教材、学情等的分析,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意; 2.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讲述的事情对他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所起的作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的要求。 难点:理解童年两件事所体现的“教育历程”。探索事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四、学法与教法 (一)说学法 依据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分析,本节课中,运用自主阅读探究法、质疑讨论法解决和落实文意、文章结构、事件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这些学法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在“两件事”的内涵探索上采用设疑激趣法和合作探究法,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出和落实教学重点;在理解作者的教育历程给读者的启示上采用讲授法和合作探究法,并通过比较法、引譬连类法拓展知识、加深理解,以期化解教学难点。 第五、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本着体现语文课而不是科学课的特点,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理解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升华认识。 本课教学用时一个课时。共设计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主要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激起兴趣 2.学习文本,理解文意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分为三个小环节。 (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主要目标:进行猜想,产生预期,引起兴趣 (2)兴趣引领,学习研究 主要目标:三读探究,深入挖掘、质疑讨论 分析归纳: 童年观看鲤鱼世界——七个“想”,兴趣、想象、联想、质疑。 爱因斯坦的故事——兴趣引领,主动学习,动手实验 (3)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主要目标: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教育历程的本质——自主教育对人类发展进步的作用。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主要目标:学以致用,内化品质。 内容设置:学生谈启示,想并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事,如何继续做感兴趣的事。 作业布置 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写出他的想法。 第六、板书设计 童年观看鲤鱼世界 想象、联想、质疑 兴趣 爱因斯坦的故事 主动学习、动手实验 自 主 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