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00 KB
- 2023-12-05 09:00:07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琵琶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日期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年级高中2014年上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13级02、18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相关文学常识以及互文的含义。背诵全诗。2、准确概括各段内容,理解文意。品味诗歌精彩的音乐描写手法和效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精彩的音乐描写手法和效果。教学步骤及要点:课前大热身:(学生先说出自己知道的白居易的诗歌,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学生整理在摘抄本上。)白居易经典诗歌精粹: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8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学生利用早自习,自由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美,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所以很多人送诗都不敢进门,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当时有人戏题两句道:“顾才子掣开金锁匙,白乐天撞破铁门关。”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仕途得意。《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8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2、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3、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4、互文8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包含:A、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B、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本文采用互文修辞句子有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5、强化字音、词义。(学生借助字典和课下注释完成。)琵琶悯然憔悴迁谪铮铮然贾人轻拢慢捻钿头银篦蛤蟆幽咽嘈嘈切切呕哑嘲哳二、梳理课文结构1、小序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序言内容,注意文中的位置。)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通过诵读与疏通文意,探究各段大意,并尝试用诗歌化的语言概况出来。(学法指导:可用文中原话,也可自由发挥加以归纳。)明确: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浔阳江头夜送客(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边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曲终自叙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同是天涯沦落人)(五)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再起青衫湿)三、深析文本1、品意象意象是一首诗歌灵魂的承载体,请找出本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分析。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奖浸月”,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惆怅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在一起,8
烘托出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氛围,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表现出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创设了恰当的氛围。②“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③“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2、赏音乐琵琶声是根神奇的弦,听者为之落泪,读者为之动容。那么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①、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作用: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形象地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低咽—-简歇停顿—激越悲壮。②、叠词和联绵词: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作用:使音节悦耳动听。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A、正面描摹:8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用: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音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④、曲中带情写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都让人感到琵琶声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的写法,显然比单纯客观地描写声音,效果要好得多。这段绘声绘色的音乐描写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亲耳听到音乐一般,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的身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做了音乐性的铺垫和渲染。此乃千古绝唱。3、探人物结合起伏变化的琵琶曲调和琵琶女的自述,我们能看出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呢?(学法指导:学生立足诗歌本身,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明确:第三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女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A、“自言本是京城女”至“秋月春风等闲度”十二句,极写琵琶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且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赏,被同辈艺人所嫉妒。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好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B、“弟走从军阿姨死”至段末十句,写琵琶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这段叙述言简而意丰。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略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但“沉吟”的神态,暗示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整顿衣裳”、“起”、“8
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客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共形象的塑造。4、为何诗人在听完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之后,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学法指导:结合背景与诗文内容,可用原文、也可归纳。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将答案加以展示。)明确:(以下思路仅做参考。)比较琵琶女白居易昔日身份京城艺女京城官昔日地位色艺双全,花魁才高位重变故年长色衰,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屡次上书,得罪权贵今日处境孤独寂寞,独守空船谪居卧病,孤独寂寞形象受侮辱的艺人形象怀才不遇耿耿忠臣形象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部分文字,作者的叙事手法很高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略昔而详今,这就是所谓“以彼之详,补此之略”。这样写两者的形象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能更贴切地表现“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4、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泪洒青衫主要因为两个方面:(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调本已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怨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四、学以致用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音乐描写常常遇到的一个困8
难。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笔下似乎并不存在,他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学习白居易音乐描写的方法,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音乐进行文字叙写。(教师可播放林海《琵琶行》)教学后记: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短新闻两篇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大堰河 我的保姆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小狗包弟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学案(1)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孔子世家》教案1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