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00 KB
- 2023-12-02 23:50:06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对此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节选自2011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由民族的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其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征。
B.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C.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构建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
D.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重复和照搬,也不能死记硬背经典,而是要容纳继承弘扬其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2.下列各项,对“中国教育传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教育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在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方面也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B. 从中国的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看,源于西方的各类教学法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并不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C. 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传统。
D. 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可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 奠定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基础。
B. 科举制度在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是最公平合理的,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需要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教育缺少自信,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
D.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哈佛教授加德纳也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
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
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时江淮旱,谷踊贵,或请抑其价。坦曰:“所部地狭,谷来他州,若直贱,谷不至矣,不如任之。”既而商以米坌至,乃多贷兵食出诸市,估遂平。
再迁户部侍郎,判度支。或告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时,畜异马,不以献,事下度支。坦遣吏验,未反,帝迟之,更遣中人刘泰昕往。坦曰:“事付有司,而又遣宦官,岂有司不足信乎?”三奏,帝乃止。表韩重华为代北水运使,开废田,列壁二十,益兵三千人,岁收粟二十万石。
初,坦与宰相李绛议多协,绛藉为己助,及坦出半岁而绛罢。治东川,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吴少诚之诛,诏以兵二千屯安州,坦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视疾病医药,故士皆感慰,无逃还者。惟请收军吏闰月粮助行营,为人所非。元和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赠礼部尚书。
《新唐书﹒卢坦传》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是遇加厚 遇:对待 B.遽出就坦谢 谢:道歉
C.朕已许原 原:原因 D.益兵三千人 益:增加
5.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 ②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③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④若直贱,谷不至矣,不如任之。
⑤岂有司不足信乎? ⑥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破产之事,卢坦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杜黄裳从此更为器重他。
B.江淮大旱,谷价大涨。卢坦暂时阻止了别人抑制价格的建议,一直等到后来商人把粮食都运到之后,才调拨兵粮平衡粮食价格。
C.卢坦担任户部侍郎时,有人状告泗州刺史薛謇畜养奇特的马匹,没有进献给朝廷。卢坦认为他是受冤枉的,与皇帝进行了据理力争。
D.皇帝曾经下诏让兵士驻守安州,卢坦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派人去看望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士兵们都很感激,没有逃走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
(2)坦遣吏验,未反,帝迟之,更遣中人刘泰昕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清江曲 [宋]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②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②菰蒲:水草。
8、诗歌的前六句写隐逸生活,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隐逸生活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长占烟波弄明月”一句中“弄”字用得巧妙,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9分,每空1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王安石)
(2)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晏殊)
(3) ,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4)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5)箫鼓追随春社近, 。(《游山西村》陆游)
(6) ,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告子下》)
(8)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9)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者傅斯年 徐百柯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那是一个冬夜,小小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他夫人坐在对面,缝补他的破袜。因为台湾大学校长第二天要参加两个会议,不可太寒碜。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夫人说,他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急于想拿到稿费,好做一条棉裤。
说罢,他起身指着壁上的书架说,这些书,还有存在史语所一房间的书,他死后要留给儿子。他要请董作宾先生为自己治一方印,刻上“孟真遗子之书”。
他长叹一声,接着对夫人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10多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
夜深了,窗外吹起一阵寒风,室内盆中的炭,已化为灰烬。
1950年年底的这个夜晚之后不久,傅斯年去世。不多日,卫生署一人来傅家,送来一副眼镜,说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为某学生配的。原来,傅斯年为了发掘高才生,在台大举行作文比赛,由他亲自出题阅卷。一日,他回家兴奋地告诉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约作者面谈,果然文才非凡。但这学生家境贫寒,患深度近视而不戴眼镜,问他为何,该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至交胡适评价道:“他的感情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傅斯年在认识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场,甚至当着胡适大骂丁文江,说:“我若见了丁文江,一定要杀了他!”后来胡适介绍两人认识,他们却迅速成为莫逆之交。丁文江在长沙病危,正是傅斯年第一个从北京赶去看护。这样一个敢说敢骂的山东好汉,在台湾,人们称道他是惟一一个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放胆直言的人。其实,早在1944年,傅斯年就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揭发其在发行美金公债中贪污舞弊。会后,蒋介石亲自请他吃饭,为孔说情。席间,蒋介石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曰:“我绝对信任。”蒋介石于是说:“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立刻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有关蒋、傅之间的谈话,人们评价:“这样的君臣对话,如此之豪杰气,当今之士,且不说有过,又可曾梦想过?”
还如胡适所言:“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傅斯年的学问贡献,仅以他开创的“史料学派”就足以名世。他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经得起时间考验,堪称一代史学大家。同时,他又被称为最杰出的学术组织家:海峡两岸顶尖的学术机构,从中央研究院到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其历史上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学术研究,傅斯年均功不可没。
这个人真的是“天生的领袖人物”。1919年5月4日,上午的游行筹备会议是傅斯年主持的,下午开始的游行,总指挥是傅斯年,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后来又是他率领队伍冲进赵家楼。从学生成为教授后,他创办并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20年间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实绩的研究机构,聚集了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一代大家。傅斯年死后葬在台大。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因为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傅斯年到台湾后生活非常艰难,腊月寒冬,也没有可供御寒之衣,只好经常深夜赶写文章,获取稿费来应生活之急。这都是由于他敢说敢骂的性格造成的。
B. 从“炭盆里生着火”到“室内盆中的炭,已化为灰烬”,这里的“炭”隐含着深意,暗示着傅斯年的生命如炭成灰烬一样已走到尽头,给全文蒙上一层伤感的情调。
C. 傅斯年当着胡适的面大骂丁文江,在参政会上向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发难,与蒋介石对话时表现出豪气,都体现了他“最富于理智”的一面。
D. “五四”运动时,傅斯年主持游行筹备会议,指挥游行,扛大旗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