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50 KB
  • 2023-12-05 22:20:02 发布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日期2014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年级高中2014年上期科目语文课题教学班级高中13级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仁政的具体内容;2.感受孟子的雄辩力量;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意义。2、体会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及要点:一、导入:以孟子的名言导入新课二、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仁政的具体内容;2.感受孟子的雄辩力量;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三、走进作者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2、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3、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6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三)、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困苦,承认民众力量。四、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五、诵读并正音六、翻译1、翻译第一、二段并标注重点字词诵读一二节并思考问题:(1)梁惠王的疑问是什么?(2)孟子对于梁惠王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回答方式?2、翻译第3至6节思考问题: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3、翻译第7节提问:孟子为了说明君王的态度运用了哪些手法?并具体说明体现在哪里?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莩(下层百姓)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6 施仁政除虐政(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七、文章思路(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八、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打鼓②七十者衣帛食肉穿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①请以战喻战争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3、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③非我也,兵也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介词结构后置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宾语前置未之有也(4)固定句式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6 ②直……耳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③是……也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④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4、古今异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5、一词多义(1)数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3、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拿出)(4)兵1、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2、穷兵黩武成语(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4、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6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九、问题探究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2、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4、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使孟子的文章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6 十、拓展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十一、小结: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十二、补充资料记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十三、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教学后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