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3-12-05 19:3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2、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千世界,每都要发生许许多多的事。这些事,都可以称之为“新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二、新闻的特点与写作方法(一)新闻的特点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其本身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新闻作品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到削切详明,切中要害,恰到好处。1、真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就是失实,这是我们对于新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则和力量之所在,所以受众接受新闻时,在心理上,一般说来也首先认定它讲的是真事;人们评价新闻,也是以真实准确作为最基本的衡量尺度,看它是实有其事还是并无此事,是实实在在真实可信还是真真假假似是而非。新闻事业各种作用的发挥,各种功能的体现,首先也是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传播不真实的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和愚弄,它将使人民群众失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给实际工作和群众生活造成损失,带来危害。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构成新闻的诸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必须完全真实准确;8
事情发生的原因、环境、条件和演变的过程、结果等,不能凭空推测猜想;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背景材料等,必须有根有据,准确无误;人物的思想、语言、心理活动,不能合理想象,任意推测揣摩;不能背离所报道的事实,任意歪曲,强加于人。二是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实际一致。三是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也就是说,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2、新鲜新闻具有时间新近、内容新鲜的特点。所谓时间新近,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现的,而不是过去的,很久以前的;所谓内容新鲜,是指新闻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以及事物的新发展、新变化,尽可能多地为受众提供富有新意的事实和信息。一项新的正确的政策、决策,能极大地推动和指导实际工作,加速四化建设的进程;一项新成就,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信心和斗志,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去争取新的胜利;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显示时代特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一种新的科技发明,能增长人们的知识,扩大人们的视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甚至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的胜利,也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人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时间新和内容新,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在有些情况下,事实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由于报道者能紧密结合报道时的形势,抓准新闻由头,也能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如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报道,是1979年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提供的确切数据而公开披露的,时间在事实发生近三年之后。但从内容上说,它是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布的新鲜事实,是人们极为关心的欲知而未知的,所以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当然,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捕捉那些两新皆备的新闻事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报道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情况,毕竟有它的特殊性,是少数的。3、迅速及时新闻要快,讲究时效,迅速及时。新闻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时效伴随在一起。形影不离,密不可分。错过报道时机,新闻就会贬值,甚至失夫存在的价值。我国有句俗话,叫“先睹为快”,说人们往往以先看到或先听到某件新鲜事为快乐,这是一种普遍的接受心理。尤其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视。几天以前的新闻,“最近”“……以来”之类表示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新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做到“先写为快”“先传为快”,以快速采写和传播新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争分夺秒,毫不懈怠。如何才算迅速及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一般来说,除广播电视的现场报道和实况转播之外,在客观事实的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总是存在着时间差距的。因为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本源,为根据。从事实到新闻,要经过一个感知、认识、采写和传播的复杂过程。所以,事实和新闻报道之间不可能没有时间距离。问题在于,我们要努力把这种时间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就时效性这二点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时间距离越长,其新闻价值就越小。新闻要迅速及时,但不是“唯快是好”。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来说,“快”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该快则快,不该快则不快;该报则报,不该报就不报。否则,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4、具有重要性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重大事件固然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那些表面看来是写“小事”8
的新闻报道,由于它与群众的工作、生活,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关注,同样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所以,我们不能把新闻报道的重要性理解得很狭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意义,指导工作、服务群众生活也有意义;使人得到思想上的教益和启发有意义,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有意义……总之,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素。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作用不同,导致了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一条介绍农业生产和农村改革的新闻,对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在城市居民眼中就不一定重要;妇女对有关服饰穿着、日用化妆品的报道,普遍感兴趣,给予充分的关注,而男性受众、儿童和老人,则往往兴味索然。所以,在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不能从少数人的角度出发,而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一条新闻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影响面广,关注的人多,其重要性则是无可置疑的,如关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国内外重大事件、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等内容的报道,都属于这一类。此外,还要考察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新闻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尖锐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新闻一旦击中了当前社会上绷得很紧的那根弦.就会对社会生活,对实际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社会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表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以上是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写新闻应以一种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方式或使用加码的形容词。当然,在运用客观手法的同时.在新闻作品中进行必要的解释也是允许的。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力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接近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并易为群众所接受。过去,人们一说到新闻语言,就把它同简陋、枯燥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真正的好新闻,其语言应当是具体、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洋溢文采,富有可读性的。在谋篇布局上,新闻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一般由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部分构成。但是,这不能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框框。文章的结构方式,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一切要从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利于读者阅读接受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提出了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写视觉新闻之类的主张,更是对新闻写作规格化、模式化的大胆突破,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新闻写作的思维空间。8
至于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在严格遵守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样,文学的、政论的,乃至影视艺术的手法,都可以适当地借鉴吸收;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穿插运用,使新闻作品自然灵活,情文并茂,丰富多彩。在风格上,新闻作品也应力求多样化,或庄重含蓄,或高昂激越,或清新明快,或风趣幽默。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努力向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有关新闻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既是对新闻作品的要求,同样也是研究者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二)新闻的写作方法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不能够将几件事混在一起写,也不能分成小标题来写,小标题部分也应算作一条新闻的范畴,只不过可能是这件事的不同层次的次第呈现,有小标题的新闻,应该去掉小标题仍然浑一体,层次分明。用上小标题,是速读时代新闻作品形式上的进步,仅仅在于方便读者阅读。2、简短精炼。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这是好新闻的标准,也是记者水平的体现。一般而言,国内好新闻参评的标准是不得超过800字。800字说清楚一件事,有时的确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精准的选点和合理的层次架构。新闻的核心是什么,这就是选点,选准了新闻核心,其他的信息就可以认定为枝蔓,采访提问和写作时才能有意的避开。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做大做全一个大新闻的时候,主消息应当选点单独写,其了的枝蔓不要丢弃,因为新闻非常重大,可以交给其他同事写成配稿和细节特写,这是市民报吃全鸡的科学的做法。除了选点,好新闻还要有精致的层次架构。倒推一下,800字新闻可以分成5小段,每小段150字左右。每小段一定要说清楚一层意思。每小段大体上可以由三四句话构成,也就是四五个句号,每句话不要超过30字,每句话可由一两个逗号组成,每个逗句都是一个简单的短句子。尽量不要使用复句和关连词。这样,整个篇章段落大体相当,句子轻快有力直白好读,形式也自然变得很整齐很漂亮,不是事实的废话完全没有了容身之地,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干净了”。这是逐字逐句推敲的本领,也是记者驾驭文字能力的体现。新闻快餐时代,一些记者忽略了语言的锤炼,一些记者的文字不敢恭维,编过他的原稿就会发现,有些稿件读得磕磕绊绊,需要自己在心里为其零乱的文字开路架桥,有时都不敢往下读,生怕一不小心断了,掉到悬崖下面。这样的新闻虽说信息抓住了,但毕竟不精致,最终必然只是一个信息,成不了好新闻。经过刻苦练习,上述语言文字的境界完全可以实现。我们在写第一段导语的时候,几个层次的意思已了然于胸,每层意思选用哪几句话或哪些事实语言,我们也会推敲一下,写完一段话,可以迅速重读一下,一来看意思明确否、语言顺不顺,二来为下一段话提供思维路径,这样去编织,整篇文章必然浑然一体。提醒一点,介词会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要少用,去掉介词,后面的短语就成了一个短句,这样会好一些。3、选点要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记者采访时,需要迅速了解全面情况,现场判断出新闻的第一落点,围绕这一焦点展开采访关系人和事。回来写稿前,要反复推敲打磨,把有关冲突的材料做到最大化呈现,把这个新闻点磨得更尖,然后把它写进导语中。导语中只写这个尖尖的新闻事件,不要急着导入意义和概念,不然就会冲淡新闻的核心。意义和概念是依附于新闻事件的灵魂,不可急于直白表露,最好的办法是新闻事实说完了,再用新闻中当事人的口提几句话,点到即可。需要阐释的,另外写一篇稿。8
4、事实说话。这一点好理解但难掌握。用事实说话,其实不容易,一不小心说会流露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评价好新闻与否的硬伤。好新闻是事实组成的,没有观点,即使有某种倾向,也是事实本身。我们在写每一句话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不是事实?这事实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某某人说的?权威材料引用的?言语之间能不能看到记者的身影?好新闻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要坚决把非事实的语句删掉,不要可惜它们。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真实的细节才有力量,读者是被真实的细节打动的,不是说教。切入普遍意义的章节,是新闻的升华,它可以将一条普通的社会新闻变成时政新闻,时政的意义和概念就会借着前面事件的翅膀,传播到四在八方,这样的信息传播振聋发聩。三、报告文学的特点与创作方法(一)报告文学的特点1、报告性这是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核心是科学的真实准确,而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追求作者心理表现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首先应是“报告”,具有报告性,其次才是文学,具有文学性。这里的报告性主要是指新闻性而言。茅盾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报告文学译介到我国不久,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决议《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中说:“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工厂小报、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吧!”这里强调的是报告性、宣传性和战斗性。钱杏屯在《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一书的序言中说:“和它的名称一样,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足见报告性在报告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事实证明,读者喜欢读报告文学,甚至弄得洛阳纸贵,主要是冲着报告文学的报告性而来的;同样,作者马不停蹄地采访,不避风险地急书,也主要是冲着报告文学的报告性而来的。如何正确理解“报告性”呢?文学评论家雷达说:“所谓报告性,不仅是个时间概念,也不是一般地打开了未知领域或传播了最新信息,报告文学的‘报告性’之与通讯报道的‘新闻性’的最大区别,乃在于是否正视矛盾,正视现实,并对最新事物的矛盾进行较深的开掘,……回避矛盾冲突,没有相当社会性深度的作品,不管表面上抓住了多少新的事物,其报告性也是不充分的。”这是很有见地的。报告文学主要以它的报告性与其他文体(特别是小说)划清了界限,但须知,报告文学的“报告”是带文学色彩的报告,应重视它的文学性。2、文学性这是报告文学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又称“艺术的文告”。既然称作文学,划为文学体裁,属于文学范畴,那它就以会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既然是真人真事题材和文学手段表达相结合的产物,那么,这里的“文学’则是带有某种新闻性的文学。如何处理报告文学中“报告”与“文学”的关系呢?报告文学作家韩静霆说:“忽然想到一种看法,据云:近来报告文学中,‘文学’太多,‘报告’太少。难道两者是可以对立起来的吗?你看,作者在接触‘报告’的同时,‘文学’的机器就开动。‘报告’凭着‘文学’的翅膀飞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文学并非单纯的形式,就广义的文学说,它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就狭义的――报告文学来说,没有‘报告’谈不到‘文学’,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文学’,更无这种体裁存在的可能,犹如人没有语言。文学的生动性与报告的真实性相辅相成,并不互相排斥。你只要‘报告’吗?简报、履历、生产进度表、发明创造说明书,都可以满足你的需要。而报告文学这种特殊的体裁,它以其具有鲜明生动的文学性,才区别于新闻、通讯,存在于文学之林。在排斥了文学中的虚构手段的前提下,文学技巧愈高愈好。”8
这段话确实辨析得非常清楚,是经验之谈,可以作为我们处理报告文学中“报告”与“文学”关系的良好借鉴。3、政论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是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政论性,就是作者结合社会现实,在文章中直接站出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褒贬人物,或阐明意义,或作判断,或抒发某种强烈的感受,极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报告的对象的政治性、社会学的评价。报告文学是报告也是文学,作为文学,它必须运用形象化手段,具备审美功能;作为报告,它必须直面现实与人生,具备新闻性和政治色彩。报告文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事实报告,它还必须对所报告的人和事直接发表议论,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评判或意见。这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根本点,也是报告文学政论性的体现。议论在报告文学中则表现为一种理性,而只有理性才能对社会实践作出正确的客观选择、明智的判断。今天,多元结构和瞬息万变的社会,更需要理性,所以报告文学应充分发挥其议论特色。报告文学的议论,有下列几种方式。(1)直接抒发胸臆。作者在叙述某人或某事前后,压抑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如骨哽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直接抒发胸臆。例如郭保林的长篇报告文学《高原雪魂》的第六章《血,永远浓于水》,写孔繁森为养育藏族孤儿而卖血,这本是表现英雄人物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件,但作者却借此对党内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抗议和批判:写到这里,我手中的笔颤栗了:那些披着公仆外衣,实为老爷的贪官污吏们,当你们像饕餮的恶蚊,罪恶的蚂蝗一样,将长长的咀针插进人民百姓的血管,贪婪的吮吸民脂民膏的时候;当你们饱食山珍海味,挺看便便大腹,用牙签剔着牙缝间残留的浊物,走出灯火辉煌的宴会厅的时候;当你们接着裸胸袒脯的妙龄女郎在光怪陆离的卡拉OK舞厅狂欢的时候;当你们在设置豪华的桑拿浴室,用富有穿透力的色迷迷的目光扫描看身着三点装“服务小姐”青春胴体的时候;当你们用肮脏的手指数点着受贿而来的、上面印有“毛周刘朱”共和国缔造者伟人的人民币的时候……请你们看一看,我们真正的共产党员,伟大的人民公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的好书记孔繁森吧!这里,作者深挖了孔繁森的卖血动机,它决不是因为经济困难,而是基于深刻的忧患和激愤所采取的极端行动,类似《无声的浩歌》的纪委委员范熊熊,面对强大的关系网和不正之风于是决心以死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一面是神圣与庄严,一面是荒淫与无耻,强烈的对比,愤怒的抨击,确实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2)揭示事物本质意义。即作者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于万象纷呈中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比如,乔迈的《生命之约》,分别报告了具有不同特长的外国专家受中国政府之邀来我国工作,他们对中国的这份情谊和约定很是看重,并对自身的工作尽职尽责,那么,这引智工程意义何在呢?作者议论道:智力是活的生产力,动态的知识力量。智力是一种资源,具有商品属性和使用价值,因而必然卷入国际竞争。当代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斗争,说到底是智力竞争、智力开发和应用的竞争。智力竞争主要表现为对它的重要载体――人才的竞争,这就是引进智力,引进智力早就成了一股世界潮流,甚至成了某些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就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引智工程的本质意义,使读者认识到引智工程的重要性。(3)用议论来过渡。即指用议论来衔接作品。“情节不够,议论为凑”,用于小说创作,则是败笔,会遭致批评;但如果在报告文学中恰当地用作串联、衔接作品,却会受到赞赏。这是因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文体特征使然。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之间,都是用议论来串联、衔接的。比如,第一个故事讲完后,作者议论道:“8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这一议论总结了第一个故事,开启了第二个故事,接下来便讲述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政论可以放在作品的任何部位,不再讲究位置的规定性,只要作者认为需要站出来议论,即可站出来议论。政论大大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报告性,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它既可以用三五百字画龙点睛,也可用三五千字或更多发长篇议论。报告文学应充分发挥议论特色,表现它特有的批判功能、认识功能,表现其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现实性和战斗性。但议论的运用应有一定的限制。一要富于文采,有形象性,二要适度,三是切忌长篇大论,更应防止议论失控和观点错误。(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1、进行深入采访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2、精心刻画人物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画人物,作者应精心刻画人物。那么,怎样刻画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刻画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画出来。(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4)认真、精心刻画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3、巧妙安排结构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8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己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4、展开合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采用比拟、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进行议论是必要的,有助于增强议论的艺术性。四、作业设计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创作方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项羽本纪》教案(2)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孔子世家》教案2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 实施方案课程纲要教学案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
- 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09-10学年高一分班考试题 语文新人教版
-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教案2 苏教版选修《传记文学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