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3-12-04 22:20:07 发布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丹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丹柯》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能概述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2、了解小说主题形成的多种途径3、体会小说蕴含的悲壮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小说主题的多种途径教学难点:体会扬此抑彼的写法,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主题表现的作用,体会浪漫主义笔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是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这个单元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二、文学常识简介:1、作家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当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社会底层成了他的“大学”课堂。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1892年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开始,以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作品。2、作品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他们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三、梳理情节,探究主题1、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2、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6 3、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以下故事情节。(指名简要复述小说故事情节。)(1)、族人陷于困境,彷徨失措,丹柯挺身而出引导鼓舞族人。(2)、族人途中遭险,围攻诋毁,丹柯不计得失献出生命,拯救了族人。(3)、丹柯碎裂的心化为草原上蓝色的火星。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向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5、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族人的困境。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是一条自由之路。但是却令人畏惧。后面是强大的敌人,是一条坦途,但等待他们的是奴隶的命运。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4)、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恐惧在他们中间产生了,绑住了他们的强壮的手,恐怖是由女人产生的,他们伤心地哭着那些给恶臭杀死的人的尸首和那些给恐惧抓住了的活人的命运,这样就产生了恐怖。林子里开始听见胆小的话,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可是以后却越来越响了……他们已经准备到敌人那儿去,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大家都给死亡吓坏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害怕奴隶的生活了……(再次证明,在真正的恐惧面前,所谓的“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都是不真实的)(5)、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从丹柯口中得知,他们似乎是只会瞎想,不会行动的人。)(6)、“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在关键时刻,大家很团结,没人站出来反对丹柯,一致相信丹柯。也可以认为,这也反应了他们没有主见,只要有领队,马上就高兴地一哄跟上了,这样的理解也很有道理。)(7)、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和谐”与“相信他”这都是在开始阶段,也就是说,是在前进的困难没有出现,彼此的利害关系没有暴露出来的阶段,这与后面随着困难的加剧,人们不断的开始抱怨以及审问甚至要至丹柯于死地形成鲜明的对比。)(8)、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随着体力的消耗,前进困难的加剧,人们对领队人开始产生了怀疑和抱怨。)(9)、这些渺小的人……他们向前走,(此“渺小”是指与自然相比的情况。)6 (10)、这条路的确是很难走的,人们给弄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了。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他们开始抱怨他不能够好好地领导他们——瞧,就是这样的!(随着体力的继续消耗,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了,但此时人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却“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这是“族人”最恶劣的品性。)(11)、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怨恨”升级,发展到对丹柯的“审问”,而且“振振有辞”地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人们已经变得无理。)(12)、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丹柯的反驳击中了“族人”的要害,他们其实什么也不会,甚至连体力也远不如丹柯。当然,丹柯的说话艺术显然还是欠缺的,这在分析丹柯时再论。)(13)、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如果前面人们还有歪理,而这被激怒的人群现在时是连歪理也不讲而直接嚷嚷了。)(14)、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斯文扫地。)(15)、他们便警戒起来,就像一群狼似的,等着他来攻击他们;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着更容易捉住丹柯,弄死他。(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表现出了不该表现的强壮和勇敢,现出了他们的丑态。面对这种“恩将仇报”“狗咬吕洞宾”“以怨报德”的民众,谁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是孔子讲得好:“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16)、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震撼了)(17)、他们像着了魔似地跟着他冲去。……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他们都让燃烧的心的奇异景象吸引住了。现在也有人死亡,不过死的时候没有抱怨,也没有眼泪。(只有自己的领军人掏出了心,才会真正的相信。)(18)、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景语皆情语。)(19)、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并没有……也没有”,包含着作者的多少谴责!自私麻木,让喜悦冲昏了头脑,这就是所谓的“快乐”的人们。)(20)、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按常理人们该怎么做?但此唯一“仔细的人”却“有点害怕”!且“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这就是“族人”的所谓“勇敢”么?8、从哪些具体的言行细节或作者的主观评论上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丹柯?(1)、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他一个人把大家全搭救了。(小说一开始就把结论告诉我们读者,他在向我们直接陈述,丹柯是求人英雄。)(2)、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看出来他是他们中间最好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同烈火。(极其主观武断的评论,与对“族人”的评论“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形成呼应。“族人”的“快乐、强壮、勇敢”是虚假的,那“丹柯”的“勇敢”呢?)(3)、你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慷慨激昂的进军演讲,击中族人的要害,句句富有哲理,又有感召力。)6 (4)、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别人的抱怨声中仍能“快乐安详”才是真正的“快乐安详”,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形象——坦荡荡。这与“族人”的不快乐形成了对比。)(5)、“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那么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挺起胸膛大声说,说明他说得理直气壮,句句在理,以致“族人”连歪理都不能讲,使失去理智的人们更加疯狂,只会说“你该死”。当然,这里丹柯的话语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激励人们鼓起勇气,若是如此,显然他是失败的,从中可以看出丹柯缺乏说话的策略。就像古时那位进城时迟到未能进城在城外过夜的师徒一样,老师说得虽然是正理,但听着就是没法让人接受,最终他冻死在城外,丹柯也一样,道理是对的,但这么讲,谁也无法接受。所以导致他与族人间的矛盾不断激化。)(6)、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他了解他们,且心胸宽广)(7)、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是人都会发怒,丹柯也如此,但他不同寻常的是很快理智和爱占据了上峰,怒火被怜悯熄灭了,这就是他的伟大。)(8)、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光芒……(伟大的爱却是引火烧身)(9)、可是他已经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燃烧得更厉害了,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思使他产生了苦恼。(这是人之常情。)(10)、“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些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丹柯的苦闷,是所有先驱者的苦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目的也是为了拯救国民,但国民都理解他吗?没有。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不被人们理解的孤独,这在《野草》中有明显的反应,在《呐喊-自序》里更是讲得清楚,鲁迅的呐喊与丹柯的叫喊有着惊人的相似。)(11)、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这里三个动词“抓、拿、举”非常有味道。“抓”字,若换成“解”字,则是慢条斯理的,而此“抓”字则体现了迅速、果断;“拿”字,安常规应该是“掏出”,这本来是很难的事情,但作者却有意用“拿”字,把他写得轻描淡写,“掏心”似乎到口袋里拿十块钱一样;“举”字与前面的“抓”呼应,给人一种果断感。总之,三个字很贴切地传达了“丹柯”为了大家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12)、“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可是丹柯一直在前面走,他的心也一直在燃烧,燃烧!(人之将死,仍然那么无畏。)(13)、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死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了拯救众人,献出高贵的生命。死得比泰山还重。)9、到这里小说主题也呼之欲出了。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10、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1)扬彼抑此手法丹柯: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牺牲、永不言败族人:胆小,不知感恩,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英雄(2)一波三折的情节结构凸显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6 狭义的悲剧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而广义的悲剧则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悲剧美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崇高美。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就有了悲剧的味道;自我牺牲的行为使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更浓了。(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如此种种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而夏瑜们却是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1、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2、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森林恐怖险恶环境的描写,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碎裂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倘有学生谈及环境描写,教师可讲解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形象。三、主题的多元解读与个体化感悟1、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哪位同学用知识短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形象大于思想,寓思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趣味,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义,充满各种解释的可能性。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所以,小说的主题概括出来了,我们的阅读欣赏其实还远没有完成。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你同意这一想法吗?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主题。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族人身上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比如: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这种欲说还休的“朦胧”,赋予小说“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读小说,探寻小说主题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个体化的感悟,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阅读小说中获得有益的人生营养。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巴金说,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感悟。下面大家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谈谈你读了小说的感悟(幻灯):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6 四、作业:拓展延伸高尔基·马克西姆是笔名,俄语中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有人说,从《丹柯》中可以窥视到高尔基的“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600字)6